5月17日,《安徽日报》B4版头条以《江心洲上的青春赞歌》为题报道了安庆师范学院学生记者采写的2010届优秀毕业生张玉娇扎根农村教育的事迹新闻稿。
省级优秀教师张玉娇,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城里工作的机会,主动要求到乡村中学教书,为留守儿童孤寂的心灵开通了与外界联系的“轮渡”——
江心洲上的青春赞歌
2010年初夏,刚满20岁的张玉娇毕业在即,她在安庆师范学院学的是英语教育专业。素来乖巧顾家的她,做出一个让父母难以理解的决定:报考特岗教师到基层去。这个想法遭到她父亲的强烈反对。 “农村条件虽然差点,但农村的孩子淳朴。他们需要年轻的专业教师,我去正合适! ”张玉娇说服了家人。
城里姑娘张玉娇就这样来到长江江心洲,在枞阳县长沙初级中学当上中学教师。孤岛上交通不便,出行靠双脚、自行车、三轮车,出岛靠轮渡。刚来时她也哭过鼻子,但很快就进入角色。
初次接到的任务,是当一个班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。张玉娇不把学习成绩高低作为评定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,她经常观察孩子们的些许变化,还有心理动向。她渐渐发现,一些学习较好的同学之间,存在着恶性竞争和攀比现象;甚至还有一些互相对立的小团体。这时,她经常找同学们谈心,在看似寻常的聊天中讲道理,慢慢密切了同学之间的关系,加强了班级团结和集体荣誉感。
在张玉娇到来之前,全校只有一名英语教师,教育资源稀缺,小学阶段没有开设英语课,学生的英语基础很薄弱。她来之后,开齐了课程,并针对学生英语成绩薄弱、对学习英语没有兴趣等问题,想了很多方法。现在,她负责班级学生的英语成绩,由原来普遍三四十分上升至八九十分。这么好的英语成绩,对于农村学校来说,是非常少见的。
在教育岗位上,张玉娇无怨无悔;对自己的家人,她却有许多遗憾。外祖父去世,她因为没能赶上最后一班轮渡误了行程,在房间里哭湿了被褥,第二天还是强忍泪水坚持上课;父亲生病住院,她不能陪伴在身边,只能在电话里诉说思念。和家人打电话、发短信,她说得最多的就是:“爸爸妈妈,我不在你们身边,你们要照顾好自己。”虽然经常思念亲人,但她始终坚守在江心洲上。
学校里有一个“留守儿童之家”,由于缺少图书资源和管理人员,几乎没有开放过。张玉娇发现后,主动找校长要求承担管理任务。现在,每天中午吃过饭到下午上课前,张玉娇都会打开“留守儿童之家”的门,让学生们进去借书、还书。张玉娇还经常下载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,利用中午时间在“留守儿童之家”播放给孩子们看,为孩子们打开了另一扇看世界的窗户。
张玉娇很早就注意到留守儿童的特殊性,他们在人际交往中,大多有排斥心理。“这些孩子就像江心洲一样,做老师的如果不关心他们、爱他们,他们的心也就成了一座座孤岛。我要甘当沟通小岛与外界的‘轮渡’。 ”(安徽日报记者 陈婉婉 通讯员 陈忆竹 朱芹芹)
|